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院动态 >> 正文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土建先锋 身边榜样(九)——记我校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陈平教授

作者:张宇博   编辑:张宇博   发布时间:2019-11-13 17:36   阅读次数:[]

【编者按】当前我校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按照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主题教育要加强正面引导,要选树宣传先进典型,尤其要宣传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当先进的良好风尚。

  此次邀请我校奉献在教学、科研、育人、服务等领域的一批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成长成才、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代表,与他们一起共话初心,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感悟他们的使命担当,宣传他们干事创业、努力成才的精神,推广他们可复制可普及的好经验,鼓励全校教职工以这些身边可信可学的先进人物典型为榜样,自觉承担起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职责;引领学生党员和广大学生自觉对标先进、立足自身、成长成才,拥抱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有梦想,以回乡圆初心

  不忘初心,是坚守出发时的誓言。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唯其坚守,才能造就品质,成就其事业。

  “小时候,我们在农村家里住的,都是用鹅卵石加黄土拌石灰建的房子。那时就想着长大了以后,一定要想办法搞一些好的材料,帮我母亲建一个很好的房子。”这一份初心,就是陈平通向成功的起点。陈平教授从小就梦想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更好的建筑材料,住进坚固的房子里,冬暖夏凉。16岁时,意气风发的他,如愿考入武汉理工大学,攻读无机材料工程(水泥)专业,从此与水泥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留在了武汉,期间考取了母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从中国建材界著名的胡曙光教授。在名师的指导下,陈平的科研方向始终瞄准着国内建材领域的新技术前沿。

  “2001年时,桂林理工大学听说我是桂林人,就联系我说,如果我能回到广西,我也可以实现我童年的梦想,为家乡的建设、为家乡的父老乡亲,研究出优质的建筑材料来。”就这样,陈平在家乡的热情邀请下,作为高级引进人才,开始了在桂林理工大学的工作。2011年11月起,担任桂林理工大学绿色建材研究所所长。

  对于陈平来说,选择回家,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广西是水泥资源大省(区),遍地开花的水泥企业,让他觉得,自己的研究会更有市场,对家乡更有帮助。因为看着广西的水泥行业在能耗中大量吞噬美丽的青山绿水,他的心里也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楚。“绿色建材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广西又是有色金属大省,有很多的工业废渣,还有很多建筑废渣,如果把这些利用起来做绿色建材,就是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

  肯拼搏,以匠心致初心

  回到广西,虽然条件不如之前,但学校给他的是相对宽松的科研环境让他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项目,也从此开启了他科研人生的黄金时代。当时我国水泥工业的技术难题在于生料粉磨和水泥粉磨的能耗和电耗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生产水泥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粉尘污染和废弃排放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陈平的研究项目绿色水平也就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要从改变水泥的磨制流程着手。

  万事开头难,陈平和他的科研团队一开始就遇到了挫折,往往一个想法提出来很快又被否定掉。找不到技术的突破点,就相当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早上我想看看那个技术指标,自己都快崩溃了,都不敢去。”回忆起当时的坚信,陈平笑着说。虽然现在说起这些往事,他的脸上显露的只是淡淡的一笑,但能想象到,当时的困难和压力,绝不是这样轻松的。“当时我们另外一个老师说,陈老师,要不我们跑吧。我说不能跑,我们一跑就宣布那个东西失败了。”

  考虑到所有物料一起磨、一起出的磨制方式会造成很多的能源浪费,陈平渐渐找到了突破口:“我当时就想,能不能有一个装置,我们把粗粉和细粉尽快地分离出来,在磨里面分离出来呢。”就这样,改良磨机内部结构,实现磨内粗细分离,提高管磨机的工作效率,成为了陈平科研团队的第一个目标。怎样才能实现磨内粗细分离呢,陈平想到了让管磨机内在磨制过程全程通风的办法,说起这个办法的灵感,是来源于儿时的生活。“说实话,我们有很多科研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我就想到我小时候在农村,打谷子,那么糠和米是怎么分离出来的,是用那个簸箕抖起来,风一吹,细的不就出去了么。这个时候我就想,我们能不能借助这个重力风选系统呢,后来我们又想,能不能再通过风筛选。筛子,加上风,里面再采用一些扬料装置、打散装置,不让物料结团,这样不就把它分离的效率提高了么。”陈平津津有味地回忆起当时的思路。

  管磨机内全程通风以及安装特殊衬板的想法,如同一盏明灯,点亮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个思路下,陈平和他的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历经数年辛勤努力,终于换来了能够将磨内物料全程即时分离分选的开流选粉管磨技术的成功。陈平带领团队乘胜前进,在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陆续研究出包括采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多项技术。

  正如古诗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项科研成果的应用,其功效的最终检验在于实践。将管磨开流选粉节能技术应用到实际的水泥生产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难度甚至不亚于该技术的研发。在全国数不胜数的水泥工厂中,应用的机械设备千差万别,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地区间的差别尤其大。如何将实验室中的优秀成果搬到轰隆的水泥厂中,好像是取经路上的火焰山,等待着考验陈平科研团队的聪明智慧和坚强毅力。陈平教授说:“我们也经常碰到很多的难题,弄错了又返回重做,加班是家常便饭。最困难的就是要把技术应用于实践,但是只有应用在实践中,才能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而创新就出自实践,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实践和理论的循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汲取养分才是成功的秘诀。”

  说起当时推广技术的艰难,陈平感慨道:“从实验室跨出去、应用到生产实践,这一块非常的重要,也很难。当时京珠高速、沪蓉高速,还有很多省的高速路我几乎跑光了、跑完了。”为了完善技术,为了发现不足,也为了研究各地不同条件下的配套技术,陈平和他的团队需要攻克许多头疼棘手的工艺难题,甚至还要应对惊险的遭遇。

  那时是2002年的一天,陈平带着绿色水泥技术到了重庆,在一个民营水泥厂试验,当天一直搞到凌晨两三点都不成功。陈平回忆说:“我就怀疑是那里物料温度高了,一直都磨不好。结果他们一个管生产的厂长抱怨我们,说陈老师啊,我们老板说,如果你这里搞不好,他就不让你回去,要把你扣起来啊。结果也正是运气好,老天爷照顾,第二天下大雨,厂里露天有一堆废渣,大概有几顿料被淋湿了,我说用两个锹,从皮带上面加到磨里面去,结果一加进去那些带水分的物料之后,细度马上下来了,产品质量就好了。”

  从研究初期毫无头绪,到研究结果初见成效,再到推广阶段的奔波劳碌、惊心动魄,陈平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可以说为绿色水泥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心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如今,日益完善的绿色水泥技术如同一股环保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改变了以往水泥生产高耗低效的落后局面,不仅大大提升了企业效益,还对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被专家鉴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与已有技术相比有着突出的经济优势:该技术成果可以简化生产工艺,可使矿渣、水泥粉磨电耗下降20%~30%,台时产量提高20%~30%,混合材掺量增加8%~15%。已获得18项专利,发表文章80余篇。此外,技术适用性好,既可用于新线建设,也能对已有磨机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适用于难磨物料,为工业废渣的高效利用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在实践中,已有华润水泥集团、华新水泥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南方水泥、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全国23个省区及国外(越南、缅甸、塔吉克斯坦等)的近400条生产线采用了管磨开流选粉节能及水泥绿色制成应用技术,累计生产水泥7亿吨,消纳废渣2.7亿吨,节电50亿kWh,实现CO2减排2亿吨,直接经济效益壹百多亿元,社会效益突出。

   鉴于管磨开流选粉节能及水泥绿色制成应用技术带来的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0年,该项目被授予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更让人感到激动的是,在2012年2月14日这一天,陈平作为绿色水泥研究项目的代表,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们的研究项目获得了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广西实现了该奖项零的突破。除此之外,陈平教授在这些年来潜心研究,先后主持和参加了6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2项,其它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担任了40余项工程设计项目的总设计师。获省部级奖项(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北技术发明二等奖、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市级奖项(桂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柳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EI/ISTP收录9篇,核心刊物38篇,第一作者17篇。专利授权32项。

  为人师,以教学传初心

  “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的学习严格要求,对学生的生活关怀备至。” 这是陈平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要求。

  陈平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有着独到的见解,常将自己的工作经历、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见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他提倡产学研联合的培养模式,既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陈平培养的学生不仅拥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还拥有极强的实际工作能力,他推荐出去的学生也由于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而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与此同时,陈平教授非常重视基础教研工作,除了带研究生外,他还坚持每周两节课为本科生授课。“我们在做科研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教育。我来了之后,我们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每年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学生到建材系统工作,都是骨干,所以这一点我也是觉得特别欣慰。”

  陈平教导过的学生,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中原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对我们科研,尤其是动手能力这一块,陈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跟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我们以后的科研或者是工作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陈平团队中的成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赵艳荣说:“跟着陈老师,我们从无到有,而且每次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还有就是他每次出差交流回来,都会跟我们分享很多经验,跟着他,不管是做人做事,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已有的成绩并没有让陈平感到满足,现在,他带领团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面向广西,面向大海,又投入到了新的研究领域——开发海洋工程建筑材料。

  不忘初心,除了始终如一的坚持,还要有谋定而后动的勇气。研究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是陈平教授守初心践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他一直在自己圆梦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从未放弃。谈及现在的日子,陈平教授直言感到“很满足,没有白活。”说到自己的遗憾,他却回答说:“时间太少,成就不够。”相信这份遗憾会在未来被弥补,我们一定可以在未来看到陈平及其团队更多的成就,对于他们来说,前方征途虽需攻坚,但注定会越走越光明,越走越宽广!